『嘻哈』(Hip-Hop),一般人的認知是一種「音樂型態」,深入一點的人會把它歸類成一種「文化」或「生活態度」。我還記得我開始對嘻哈有興趣是從高中開始,因為一些電影、同學的音樂慢慢接觸到,那時候我還不知道饒舌音樂就是嘻哈的一部份。大部分的台灣人第一次聽到中文饒舌歌的記憶,應該都是從 80 年代末哈林唱過的「報告班長」開始,那對很多人都是個很有趣的起點。
其實越深入瞭解『嘻哈』,其實他就像是『搖滾』一樣,因為音樂的開始,而產生了說都說不完的故事和特有的文化產物。嘻哈的出聲年份其實很難去考究,我看過的資料定義,大概是從 1975 - 1980 附近,30 幾歲的中年人吧。它的出現有些複雜、也有些多元,一個創意的年代發出的創意音樂,不斷翻滾變成現在的不可思議。這有點像是病毒的進化,你永遠想像不到,什麼東西和什麼東西接觸後,會有怎麼樣的火花。它... 就是這樣。或許我說『嘻哈』這個音樂、這個文化、這個生活態度,影響了我創作、生活的一切,你會覺得有些太誇張或牽強,但似乎是如此。在台灣或世界各地,瘋迷『嘻哈』的人很多,但真正懂、有態度的人卻不多。
出社會後,比較不像學生時代可以一直忙著「玩」,不過倒是轉向「收集」、「欣賞」的範疇。有三本台灣買得到、又有中譯的好書,想向想多瞭解這流行「次文化」的朋友推薦。
1999 年出版【嘻哈美國 Hip Hop America】,2002 年譯成中文在台發行,曾經被舞者、饒舌客等等奉為圭臬的必備知識。知名黑人作家尼爾遜‧喬治(Nelson George),因這本著作,他第二度奪下「美國書卷獎」。作者以自己和嘻哈一同成長的角度,真切地描述他所感受到嘻哈成長史。
2003 年出版的【嘻哈星球筆記 Where You're At】,2007 年譯成中文在台發行,這本書沒有向【嘻哈美國】那麼轟動。英國白人作家派崔克‧尼特(Patrick Neate),以外國人的身份榮獲 2004 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大獎。書中內容是作者行遍全球嘻哈重鎮的嘻哈筆記,很多元,也讓我們這些井底之蛙長長見聞。
2005 年出版的【嘻哈黑話字典 Hip Hoptionary】,2006 年譯成中文在台發行,想多瞭解嘻哈黑話的隨身小冊。作者阿隆索‧衛斯布魯克(Alonzo Westbrook),將近期美國黑人常用的俚語做了個整理,是很實用的小常識。
這三本書,我只買了前兩本,我是以收藏價值做為購買的依據。不過,我沒說黑話字典不好,這本書內容也是很到位。三本書的譯者剛好都是「何穎怡」,我有看過部分【嘻哈美國】的原文內容,我覺得她翻譯的非常合宜且貼切讀者的認知。我很喜歡她的翻譯風格、文字態度,另外她還翻了一些書【搖滾神話學】、【乳房的歷史】、【西蒙撥挖的美國紀行】、【安妮強的烈焰青春】【天真的人類學家】等。她喜歡翻譯的範疇好像在音樂、女性、人文這個區塊,其實也真的蠻適合的。如果你喜歡這三本推薦的『嘻哈』系列,或許也會喜歡她的其餘的翻譯書籍吧?
後記:
翻了一年,總算是用零散、忘了又想到的閱讀方式完成了【嘻哈星球筆記】的閱讀,搞得好像在寫書一樣。我另外還有一本「何穎怡」譯的【搖滾神話學】還沒看,看來我又有得看了...... ^^"
2009/03/22 更新:
旁邊還有一本【嘻哈聖經 The Holy Book Of Hip Hop】,這本書是一個查詢的工具書。嘻哈的音樂很廣泛運用到一個技巧「取樣」(Sampling),把放客、節奏藍調、流行歌曲等取風的知名歌曲旋律轉換成饒舌的背景音樂,值不值得一聽就端看重新排版的巧思和歌詞的意境。「取樣」技巧最負盛名的,就算是 P. Diddy,也就是吹牛老爹(Puff Daddy)了,最有名的「I'll Be Missing You」就是取樣至 Sting 的「Every Breath You Take」。這書買來也好一陣子了,應該是 7、8 年前的書囉,資料差不多停留在 2000 年附近的歌,想找新歌的資料要看看有沒有更新版。對於 DJ 或想細細研究取樣的人,都有很大的幫助,更新推薦一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更多內容,歡迎關注『布蘭特大叔』
部落格:http://bit.ly/UB-WebSite
FB 專頁:http://bit.ly/UB-FB
YouTube 頻道:http://bit.ly/UB-YouTube
留言列表